教你几招找准穴位提到中医养生,就离不开经络和穴位的治疗和保健作用。平时人们在选择...
1. 遇到气血大虚、重病、刚刚失过很多血、病患完全没有元气、酒后、运动大汗后、行房后,不下针。
2. 针可以用在大多数的病上面,从感冒、哮喘到高血压、心绞痛都可以。
3. 为什么要灸?当针力不足的地方,我们就会用到灸,气血大虚时,可用灸的方式处理。
4. 灸的时候,灸单数不灸双数,艾为纯阳,取阳数。
5. 若灸后起了水泡,就从皮肤旁边用消毒过的针刺一个小洞,把水慢按排出来。不要把皮肤撕掉免得造成疤痕,洒上一些硫磺粉及大黄粉就可以了。
6. 遇到重症束手无策时灸膏肓穴,灸到口干舌燥都没有关系,小便都会有艾草味。
7. “隔盐灸”:用盐巴填满神阙穴,再放艾绒上去灸。先将盐炒熟。要用青盐,要等盐变温一点了,再倒在神阙穴上。
8. 古病人下利时不管是寒利或热利(只要是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,热利的话味道会很臭),灸神阙我们寒利用的比较多。
9. “隔蒜灸”:当久咳的时候,因蒜是白色的,辛辣色白,才能入肺,放在舌上。肺的问题,我们要用隔蒜灸。
10. 任何的毒物咬伤、破伤风都可以用灸。
11. 当病进时,是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;病退时,就会由身上往四肢走。
12. 还有疱疹、腰蛇、锦蛇。在疱疹的头尾隔姜去灸他,它就不会再蔓延了,过两天,疱疹就变短了。现在可以用干棉花,放点凡士林在上面,轻轻一烧,烧完就会整个干掉。药房买全蝎粉,味道很强,你可以放到胶囊里面去,可以吃八到十克。所以疱疹很好治。
13. 一般热症不用灸法。当感冒发烧,病人已经很热了,不要灸。流汗多的地方不灸,手掌汗比较多,也不灸。津液很多的地方不要灸,眼睛不要灸,阴部不灸。
14. 针灸有些禁忌。有一个歌诀:“针而勿灸灸勿针,针经为此常叮咛。庸医针灸一齐施,徒施患者炮烙刑。”古有名训,针就是针,炙就是灸,我们要分开使用。
15. 《针灸大成》所说:左病右治,右病左治。意思就是叫我们对称治疗。
16. “米粒灸”:把一点点的艾绒,捏成像米粒一样大。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道上,将它放在上面灸,不用生姜。用在什么地方呢,如鼻窦炎 、鸡眼 ,我们用香来点,灸三个、五个,就看病有多深。
1. 引气:下针候气至,刺手要轻,气才能至,针周围粉色,针下沉,将自己的气传至针下(引医者气);捻转,酸麻胀,针周围粉色,气至(引患者气);呼吸引气,吸-上提,呼-下按,气至;仍不至,灸。
2. 烧山火:首先进针(重用压手)引气至,气至后,针退至皮下,紧按慢提,行九阳数,天、人、地;随患者吸气,上提至皮下,此为一度,最多三度,手法操作完毕后,留针15-20分钟,待患者吸气,快速出针,急按针孔。
3. 透天凉:首先进针(重用压手)引气至,气至后,针退至皮下,轻插重提,行六阴数,地、人、天;随患者呼气,上提至皮下,此为一度,最多三度,手法操作完毕后,留针15-20分钟,待患者呼气,缓慢出针,不按或缓按针孔。
4. 阳中引阴:寒多热少、酸多痛少,先补后泻;阴中引阳:热多寒少、痛多酸少,先泻后补;原穴、络穴、郄穴,无所谓虚实,补泻都可以。火针、报刺法:治痞块(良性的,表面光滑的)、肿块(有脓,先引脓出)、肿瘤、脂肪瘤:火针、报刺法:火针:三针法,垂直1针、前后平刺各1针;
5. 报刺法(飞针引气法):垂直1针,左右捻转,提至皮下,然后八个方向各1次(捻转)。
6. 运气法(强泻法):治强痛,痛的四种表现:痛-实-泻法;痛多酸少-先泻后补;痛少酸多-先补后泻;痛麻-补法;针尖最后指向病所,留针;中气法:进针,气至,提至皮下,针尖向病所,行六阴数,提针至皮下,针尖逆向。本穴为本经属性所属之穴;“甲胆(临泣)乙肝(行间)丙小肠(阳谷),丁心(少府)戊胃(足三里)己脾(太白)乡,庚是大肠(二间)辛是肺(经渠),壬属膀胱(通谷)癸肾(然谷)藏。”
7. 飞经走气四法:青龙摆尾:补法,进针气至,上提至皮下,针尖向病所,左右45 度慢慢摆动,行九阳数;白虎摇头:泻法,退方进圆,在深层气至后,边退边行 手法;苍龟探穴:补法,一退三进,直刺进针得气,提针至皮下,然后由上下、 左右,由浅入深,三进法;
8. 赤凤迎源:泻法,进针深层,退至皮下,气至,进入 中层,捻转提插,搓放。
9. 五脏交经法:青龙摆尾法(本穴):力量可达内脏、痞块的远取穴。
10. 呼吸补泻发:鼻吸口呼,呼气时进针,气至,呼气时行针,吸气时出针;鼻吐 口吸,吸气时进针,气至,吸气时行针,呼气时出针;。
11. 子午捣臼法:鼓胀,在大穴阴陵泉法,进针1寸许,九入六出法。